专业研究
邦盛研究|以“明家犯罪集团案”为视角,看跨境追诉体系的构建与运作
2025-10-10

近日,明家犯罪集团成员被依法判处死刑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在聚焦案件本身的同时,更应深入审视其背后所体现的程序法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在追究外国人跨境犯罪方面,已逐步构建起一套成熟、高效且严格依法进行的追诉体系。中国司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不因当事人国籍而异;国家边境,也非规避法律责任的屏障。在刑事辩护与实务研究中,我们始终强调“程序先于权利”。中国司法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内法与国际法原则,确保每一环节都经得起法律与历史的检验。



一、管辖权的确立:法律斗争的“第一战场”


任何跨国追诉,首当其冲的就是管辖权问题。在律师看来,这是控辩双方法律博弈的起点。

· 核心武器:属地管辖原则

《刑法》第六条规定,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中国法院即拥有无可争辩的管辖权。以电信网络诈骗案为例,即使指挥者在境外,但只要诈骗平台搭建在国内、资金通道经过国内银行系统,或主要受害人为中国公民,其“犯罪结果地”就在中国。律师在辩护时,会严格审查公诉机关对“犯罪行为地”或“结果地”的举证是否确实、充分,这是程序辩护的关键点之一。

· 兜底与补充:保护管辖原则

《刑法》第八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这为保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在实践中,此条款的适用需格外谨慎,需符合“双重犯罪”等条件,并往往需要更高级别司法机关的核准。



二、跨国缉捕:国际司法合作的“立体作战”


将身处海外的嫌疑人移送中国法庭,是程序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

主渠道:引渡。这是最规范、最稳定的国际司法合作形式。其成功取决于两个核心:一是存在生效的双边引渡条约;二是请求符合“双重犯罪”原则。律师在为外籍当事人辩护时,会重点审查引渡请求的程序合法性、证据材料的完整性,并关注是否存在政治犯罪、死刑犯不引渡等可能的抗辩理由。中国近年来不断扩大引渡条约网络,为这一主渠道扫清了诸多障碍。

灵活路径:替代措施。在无引渡条约或程序遇阻时,中国的务实策略展现出极高效率。

非法移民遣返: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行政手段。通过向所在国证明当事人持有虚假证件或签证逾期,促使其以违反移民法为由被遣返。此路径避开了冗长的司法审查,但要求我方提供扎实的、对方国家认可的证明材料。

异地追诉:这是“借力打力”的高阶策略。协助外方依据其本国法律,对逃犯的洗钱、欺诈等并行犯罪行为进行起诉,待其服刑完毕后,再将其遣返。这要求我国司法机关与外国同行建立高度的互信与协作。



三、审判与权利保障:在聚光灯下的公正


嫌疑人到案后,程序重心回归法庭。在这一阶段,保障外籍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是彰显我国司法文明与自信的关键。

辩护权的核心地位:外籍被告人有权自行或通过其驻华使领馆委托中国执业律师进行辩护。如果其因经济原因没有委托,法院会依法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这是程序公正的底线。

语言与翻译:法院有义务为不通晓中文的被告人提供翻译,确保其能完全理解指控内容、证据材料和庭审过程,并能自行进行辩护。任何因翻译问题导致的程序瑕疵,都可能成为律师提出上诉的理由。

死刑案件的特别程序: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法律规定了最为严格的证据标准和最审慎的复核程序。所有死刑判决都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这一阶段,辩护律师依然可以提交辩护意见,这是防止冤错案件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亲历司法实践的律师,我们深切感受到,过去“望洋兴叹”的局面已彻底改变。这种能力的飞跃是系统性的。


1. 法律武器的升级: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

关键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出台,为办案机关提供了“操作手册”。它详细规范了文书送达、调查取证、涉案财物查封冻结等一系列涉外司法行为的流程,使得对外请求与合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极大提升了合作成功率。

机制整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形成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追逃追赃的合力。


2. 合作网络的织就:从“双边蹉商”到“多边共治”

条约体系是骨架:不断扩大的引渡条约与司法协助协定网络,是开展合作的法律“高速公路”。这意味着在更多国家,我们的合作请求能从“个案特批”变为“常规流程”,效率与可预期性大增。

国际组织平台是血脉: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平台,中国正从国际规则的“追随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和“规则塑造者”。这种话语权的提升,使得“拒绝成为避罪天堂”日益成为国际共识。


3. 国家实力的赋能:从“单一外交”到“综合施策”

外交影响力:强大的国力和灵活务实的外交,能够在高层推动下,为个案的司法合作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科技强警:大数据、资金穿透分析、人脸识别等技术,使得锁定身份、追踪轨迹、固定证据的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律师在质证时,也面临着更多基于科技证据的、逻辑严密的指控。

专业人才:一支既懂法律、又通外语、熟悉国际规则且经验丰富的追逃追赃专业化队伍已经建成。他们懂得如何按照国际标准准备证据包,如何与不同法系的同行有效沟通。


4. 司法自信的彰显:程序透明与权利保障

自信源于公正:中国法院在审理此类重大涉外案件时,愈发注重程序的公开透明与权利的充分保障。通过允许律师充分辩护、规范证据展示、裁判文书上网等举措,努力让判决经得起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审视。这份司法自信,本身就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明家案件的审结,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涉外刑事司法体系的日趋成熟。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员,我们欣慰于国家法治的持续进步。该体系的顺畅运行,不仅对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慑,更是对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坚实保障。

对律师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执业环境将更加国际化,案件类型更趋复杂,对我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既要善用法律工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每一起案件获得公正审理;也要准确把握国家法治发展大势,积极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天网既成,疏而不漏。这不仅是正义的彰显,更是法治的胜利。

contact
北京总部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9号 新中关大厦写字楼A座12层
Tel:010-8287 0288
Fax:010-8287 0299
E-mail:baclaw_bj@baclaw.com
  • 首页
  • 电话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