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离婚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因此,离婚时的抚养权归属尤为重要。以往的实践中,抚养权归属的判定以“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为原则。对此,《民法典》分别从子女年龄、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及过错的角度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为子女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普及,心灵抚养越来越受重视。离婚时,将抚养权判归心理相对更成熟的一方,才能让子女得到更高品质的心灵抚养,也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01 家庭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有能力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课扣子。人生幸福包含事业和家庭两个方面,学业和人格决定了事业能力,亲情和人格决定了家庭能力。亲情和人格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始于出生终于成年,家庭教育早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品质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02 父母的心理年龄决定孩子的心灵抚养品质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因此,父母的心理年龄决定孩子心灵抚养品质。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求。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既需要身体抚养也需要心灵抚养。父母的心理年龄也决定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
心理年龄的心理学定义是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程度确定的个体年龄,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里,是指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度。
即,在各种关系中是否有边界感;是否懂得尊重他人;看问题是否具有全局观;是否懂得且能够把握好次序;是否能够客观地看待人、事、物;是否能够接纳一切;是否能够客观地处理正反两面;是否在人和事之间建立平衡,在自己、他人和环境之间建立平衡等等。
离婚后,是否能够客观地看待离婚,是否能够尊重对方,是否能够情绪平和……最关键的是:能在另一方离开以后给孩子构建心灵上美好的父(或母),让孩子在心灵上感受到父(或母)的爱仍在。
03 将子女判归心理相对成熟的一方抚养,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是以父母为通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独立生命体,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自己独立的人生使命。父母需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孩子的需要,支持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心灵抚养是一个过程,始于出生终于成年。细化融入于十八年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于十八年父母的一言一行。心灵抚养品质直接决定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有数据证明,夫妻关系品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相亲相爱,孩子的心理多是健康的、阳光的、乐观积极的;如果父母彼此蔑视、诋毁、怨恨,甚至将孩子作为报复另一方的工具,孩子心灵必残缺,严重的可能抑郁。因为,在孩子心里父母是权威,是他(或她)的生命的来源,是爱之所及。被一方诋毁得如此不堪,孩子内心会被爱和恨拉扯、撕裂。那个小生命是无法承受的。
夫妻离婚后,虽然没有了爱,若彼此还有尊重,孩子的心理仍然可以健康。如果抚养人尊重另一方,用欣赏的眼光引导孩子看另一方的优点和长处,必会淡化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奥巴马很小的时候父母也离婚了,随母亲生活过程中,母亲经常拿父亲的照片给孩子讲父亲的优点,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了父亲的正面形象,连接了父子亲情,培养了健全人格,成就了一代总统。因此,如果抚养人心理足够成熟,必将托起孩子的人生。
结语
总之,在现有的抚养权归属的判定标准之后,适当考虑抚养人的心理年龄,将子女判归心理相对更成熟的一方,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